查看原文
其他

我的农民父亲:有什么好采访的!

新黄河客户端 新黄河 2023-02-26


点击查看新黄河客户端专题报道↑


春节前“阳康”,回不回老家过年其实挺犹豫。1000公里的距离,3年时间,3个春节,原来交通再发达,时空也会冰冷、坚硬地将人阻隔。想起父母除夕夜冷冷清清,还是决定回家。


1998年我从老家浙江诸暨到济南上大学,毕业后进报社工作,算起来,当记者竟然已超过20年。20年间我采访过很多明星、作家、学者,从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众多明星,到后来采访的诸多作家、学者,大家关注他们,因为他们有着光彩的人生,也因为他们为这光彩付出的努力,也足够励志。但今年回家,我想采访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。

父亲带我们上山

“正式采访”被父亲一口拒绝,理由是——“我有什么好采访的!”采访于是成为支离破碎的“聊天”:一般是在晚饭后喝了两杯米酒之后,有了兴致,父亲会说一点;还有一次比较集中的“采访”是在正月初一,父亲带着我和姐姐两家人,一队人马走凰桐古道,父亲说了很多年轻时候的事儿。父亲小时候砍柴常走此路,年轻时修水库,也走此路。凰桐古道的终点——荪溪坞水库,正是父亲年轻时参与修的。

父亲生于1951年,属兔,今年72岁。

荪溪坞水库

小时候,穷时候

爷爷兄弟3个,很年轻就相继去世,那时候江南水稻田里有血吸虫,男劳力下田,得了血吸虫病,肚子变大,人变瘦,治不好。爷爷去世后,奶奶改嫁。家中兄弟3个,父亲是老大,一家人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。小学毕业进生产队劳动,12岁。个子还没长起来,下田挣大人的一半工分,拼了力气干活,还被有的人说是拿小孩来骗工分。

离开农村的机会有两次:一次是参军,父亲的所有指标全部合格,太婆(父亲的奶奶)不同意,解放军到家里来做工作,太婆说:“解放军同志,你看看,我们家里上有老下有小,全靠这一个劳动力。他走了我们可怎么办。”解放军只好走了,父亲也只好留在村里。另一次是推荐工农兵上大学,父亲小学时成绩很好,老师们都特别喜欢他,但是到了推荐上学时,还是有关系的上去了,父亲依然留在了村里。

山峪里的村庄

生产队劳动,集体出工收工,有趣的事情也很多。“夏天割稻、插秧要抢时间,天不亮生产队长就叫大家下田,田野黑茫茫,一帮人睡眼惺忪下田割稻,等到太阳出来,抬头一看,哎呀不好,割错了地方!”

二十一二岁,父亲进村里搬运组干了一年,三四个年轻人一个小组,用独轮车拉石灰、拉氨水,“那时候真是不知道累,独轮车拉一车东西,一路上坡拉到10里地外的村子,看到有人打篮球,还要去跟他们打比赛!”也是因为篮球打得好,父亲还当过村里篮球队的队员,“到邻近的村子四处比赛,解放鞋涂上粉笔当白球鞋,得过好几次冠军。”

这是父亲最喜欢说的一段,正是精力无限、青春烂漫的时光。干活很累但觉不出累,家里很穷但“大家都这样”,篮球场上自由自在奋力奔跑,写满生命的热力和欢悦。

村中老屋

造新屋

1972年父母结婚,1977年有了我姐,两年后有了我。农村重男轻女,母亲至今耿耿于怀,一是生了我姐后,父亲在田里听说了,回家板着脸。二是母亲怀我时,“算命瞎子”很肯定地说第二个也是女儿,父亲发狠跟母亲说:要是再是女儿,就不要你了。这两件事,在“核实采访”时,都被父亲微笑着否认了。

“父母结婚时,两个弟弟还小。一大家人还没分家。1984年三兄弟分家,每家分到一间老房子。1985、1986、1987三年,在凰桐江码头的搬运组干了3年,攒了一点钱,1988年在大园里批了地盖了房,两层没封顶没刷外墙,1989年搬了进去。”父亲说的码头搬运组,我有印象,因为小时候要给父亲去送饭,看父亲把码头上的煤渣扒到大畚箕里,再用竹扁担挑到船上,船和岸之间一块竹子做的跳板连接,人一上去就摇摇晃晃,父亲走在跳板上的那个情景,我一直记得。父亲说的“大园里”,从前是一片桑园,小时候我和姐姐跑桑园里摘桑葚吃,一直吃到满嘴变黑才罢休,这个桑园很大,所以被叫作“大园里”。

竹林

两层平台的新屋住了好几年,一直到2002年,父亲盖好了3层楼,屋顶也盖好了,新屋总算完整。两层平台虽然不是完整的房子,却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。夏天在平台上铺上席子乘凉,抬头看满天星星。父亲又会说笑话,我们在平台上,度过了好多美好的时光。

2022年,父亲又“装修”了一下房子,封阳台、弄房顶、铺地砖,为的是让我们回老家能暖和一点,干净一点。也是在这一次装修时,父亲忙上忙下,累得腰病变重,动了一次手术才好转。

年夜饭

靠种田供不起两个大学生,除了搬运组,父亲还在黄砖厂干过,还干过水上运输。前者我的印象是,黄砖厂里的砖窑好热好热,父亲说那时候我和姐姐去送饭,还帮忙推过拉砖的双轮车;后者,我记得我跟父亲一起上过船,船从老家的凰桐江装满煤渣,送到下面萧山的厂子里去,我记得一到浦阳江,就觉得江面好开阔,那时候吃住在船上,新奇得好像现在的旅游。

岭上小庙

久住城市,如今回家就像旅游。我们村的凰桐古道,景色优美,丝毫不比那些有名的景区差。途中山水潺潺,草木葱郁,满目葱茏,丝毫不见北方冬天的萧瑟。大小龙潭巨石围成一汪清水,岭上小庙是一块大石头天然出厦形成,途中鸟语阵阵,抬头老鹰盘旋。

到荪溪坞水库,群山之中一大汪水面,又是满满的回忆。荪溪坞水库始修于1962年,在上世纪70年代加高大坝翻修,父亲参与其中,每天爬山路报到,和全乡调集来的劳力一起修筑大坝。“全家出动,老人烧饭、小孩玩耍,修水库是真热闹”。

村中小溪

我和姐姐都大学毕业,都有了工作,父亲说终于“完成了任务”。此后年年,往南走,往北走,没有特殊情况,总是要回老家过年。

今年是3年之后第一次回老家,父亲特别高兴,大年三十,父母整个白天都在忙活除夕晚饭,一大桌子菜上桌,举杯畅饮,母亲说:“吃一个圆团粿,一家人团团圆圆;吃一块莲藕,年轻人在外面路路通;吃一块年糕,年年高。”我问父母:“你们小时候过年都吃什么呢?”父母说:“一小块肉,然后就是八宝菜、辣椒酱。”“什么是八宝菜?”“腌过的青菜萝卜,加点别的。那个时候啊,哪有现在这些吃的。一盘八宝菜,端进端出,要吃好多天。”

年夜饭

除夕夜,我们放了好多烟花。小时候父亲总说:“闷声不响发大财。”其实是舍不得花钱买鞭炮。如今舍得放了,又说“烟花砰砰财运来”。烟花升空的时候,父亲和我们一样,满脸笑容。

(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钱欢青 海报:赵鸣)

你有什么想说的
欢迎留言区分享

推荐阅读

👉利用系统漏洞,疯狂取现398万,银行女员工立即整容,潜逃25年,还开了公司

👉这家上市公司,又摊上事儿了


来源:新黄河客户端
▌编辑:邵猛 校对:杨荷放
为老父亲,点赞点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